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

你知道吗?“玉林”的名字竟因TA而来

今天,第二届玉林香料产业博览会开幕,四海嘉宾闻“香”而来,齐聚玉林,助力香料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当前,玉林正抢抓重大发展机遇,努力打造世界香料之都、全国中药材中心。回望玉林中药材香料历史,已芬芳2000多年,如今玉林香料产业蓬勃发展,依然“香”如故。

“玉林”名称因香而来

玉林正式行政建制始于秦朝,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州郡历史,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。

玉林名称历经3次变化,古称鬱林州,西汉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始置鬱林郡;新中国成立后,“鬱”字简化为“郁”字,“鬱林”便写为“郁林”;1955年,“郁林”改名“玉林”。从“鬱林”到“郁林”再到“玉林”,2000多年来,不管名称如何变化,树木众多、香气浓郁的本意始终没有改变。

《说文解字》中对“鬱”字的解读为:“鬱”从“林”以表示香草;“缶”是一种瓦器,把香草放在缶中捣而煮之成汁,再调和到黑黍酿成的鬯酒之中;下面的“匕”是勺子,可以用勺子盛酒,所以“鬯”字的本意是指美酒、很香的东西,代表浓郁。“鬱”,指用百草之花及鬱人所贡芳草二者合酿,芬芳保畅,可用以降神。

北魏晚期郦道元所著的《水经注》是中国古代的地理名著。《水经注》中说,鬱水流域林木“郁郁葱葱,生长有鬱香草”,“鬱人”将鬱香草与黑黍合酿成郁鬯酒进贡给朝廷,因而以之命名为“鬱林郡”。清代《鬱林州志》也有记载:“秦汉时称为鬱人所居之地,故以氏名郡。”

因此,“玉林”名称的由来,一直有香气相伴相随。

玉林人用香历史悠久

岭南气候湿热,四季不明,利于中药材生长。地处岭南中心地带的玉林,香料等中药材资源品种多、分布广、产量大,有不少中药材驰名中外。东汉建初二年(公元77年),番禺人杨孚写成《南裔异物志》,详载岭南奇珍异宝及人文风俗,开创我国记载不同区域珍异物类的先河。其中,记载玉林的草木类有郁金、槟榔、甘(红山药)、桂、橘树等香料植物。

玉林市场上各种中药材香料琳琅满目。

唐末广州司马刘恂著的《岭表录异》中多记有玉林旧事旧闻。例如,其记柚子说:“山橘子其实金色,而叶丝皮薄,而味酸,偏能破气。容、广之人带枝叶藏之,入脂醋,尤加香美。”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有记载:“容南土风,好食水牛肉。言其脆美……既饱,即以盐酪姜桂调齑而啜之。”其中,“以盐酪姜桂调齑而啜之”,说的是用各种香料腌制牛肉,与目前玉林传统美食牛巴制作方法基本一致,这或许是玉林牛巴制作的最初形态。

另外,南宋宰相李纲贬南时,撰《次贵州二首》曰:“……陆绩故城依石巘,葛洪遗灶俯江湄。光风苒苒吹香草,烟雨蒙蒙湿荔枝……”“怀泽为邦古鬱林,江边邑屋树森森……试谋十亩膏腴地,丹荔青蕉获我心。”

明代广西右参政曾守身《重修鬱林志·序》载:“……瑞凤,翔辉于祇树;……岩蚺,取精于斗胆;箐木,侈坚于铁力;黄茅,染瘴于病夫……”

明嘉靖期间,上海人潘恩任广西提学佥事,其在《乙未元日寓鬱林》中写到:“……椒酒忽在御,俯仰益伤神。”

清康熙年间广西提学使陆祚蕃在《粤西偶记》中具体记载了古代玉林人的习俗:“其俗自幼即习歌,男女皆倚歌自择配……女赠男以绣囊锦带诸物,皆女所自制者……”

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著述,都反映了香料在宋明清时期玉林的社会生活中与人们的密切关系。

绿珠女香史流传千年

1994年版《博白县志》记载:西晋永熙年间,荆州刺史石崇出访交趾途经博白时,娶绿萝村绿珠女为妾,并为绿珠女在当时的博白朗平堡柯木埇筑馆建花园,里面种满包括各种香草的奇花异草,形如洛阳金谷园。如今,这座花园的遗址已不可考,但关于绿珠女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。

绿珠女跟随石崇到洛阳后,把家乡的奇花异草多种香料也带到了洛阳,种植在洛阳石崇的私人花园——金谷园。

据《世说新语》等书籍记载,金谷园楼台亭阁、池沼碧波、树木郁郁、百花竞艳。洛阳八大景之一的“金谷春晴”指的就是这里的春天美景。石崇专门在金谷园为绿珠女建了一座绿珠楼,以慰绿珠女的思乡之情,并在各处存放绿珠女从家乡玉林带来的沉香等名贵香料,每位来访客人均有婢女捧着香袋侍候。郦道元《水经注》谓金谷园:“清泉茂树,众果竹柏,药草蔽翳。”

后来,绿珠女为石崇跳楼身亡、香消玉殒的故事,吸引杜牧、白居易、李白、苏东坡等历代文豪前往金谷园遗址咏史伤怀。唐代诗人杜牧的《金谷园》曰:“繁华事散逐香尘,流水无情草自春。日暮东风怨啼鸟,落花犹似坠楼人。”

绿珠女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,让人们记住了绿珠女,也记住了满是香草的金谷园。同时,这个故事也丰富了玉林香料历史文化。

从香料到中医药

香料产业进一步丰富发展

最早将中医药学系统带入岭南的,是晋代名医葛洪。葛洪是著名的医学家、道教学家,开创了岭南医学先河,被尊称为岭南中医药开山鼻祖。

葛洪“求为勾漏令”的传说同样流传了2000多年。据说,他曾隐居北流勾漏洞,在这里采药、炼丹、修道、著书。被贬海南的南宋名相李纲游勾漏洞后,曾留下一首感怀的七绝:“葛翁求令为丹砂,今我来从海上槎。只恐山灵嫌俗驾,未容归客卧烟霞。”明代郑善夫曾授户部广西司主事,其有诗句:“东傍扶桑多薏苡,南过勾漏有丹砂。”薏苡、丹砂都是香料草药,这些诗句体现了葛洪与玉林丰富香料资源的密切关系。

葛洪著作《肘后备急方》一书中不少地方提到用香药治病。

葛洪研究了多种岭南常见疾病,其在《抱朴子》《肘后备急方》等著作中多处提到用香药治病,涉及内服、佩戴、涂敷、熏烧等多种方法,为老百姓开出便宜而常见的医学处方。

不管葛洪是否真的曾在北流勾漏洞修道著书,他带给玉林大地的贡献都是显而易见的。他留下的医学著作,形成了包括玉林在内的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煮草药防病治病习俗。从香料到中医药,玉林香料产业得以进一步丰富发展。

清代玉林香料已远销海外

肉桂也称桂皮,是我国名贵补药之一,亦为玉林传统香料特产,容县是玉林肉桂的主要产区。宋淳熙年间范成大著的《桂海虞衡志》中,就有关于容县肉桂种植的记载。清道光年间,容县人已懂得肉桂对综合加工利用,除剥皮外,还利用枝叶蒸桂油,并开始出口海外。清光绪二十三年《容县志》有“桂皮、桂油、茶叶、八角,贩运出洋,颇获厚利”之记述。民国时期,桂皮、桂油、沙田柚等已逐步形成容县传统出口物资格局。

准备装车外运的容县肉桂。

《广西年鉴》载,1933年容县肉桂产量是70.21万公斤。新中国成立后,肉桂也是玉林主要出口商品之一。据1993年版《容县志》记载,1950年容县出口桂皮19.5吨。

清代至民国时期,玉林城乡各地普遍开设药行,仅玉林城区就有34家,玉林成为两广地区药材主要集散地。1993年版《玉林市志》记载,仅1935年,玉林输出药材120.5万公斤;1977年至1987年,玉林地产药材收购总量达3593.5吨,继续巩固玉林成为两广地区中药材主要集散地的地位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全国首批“中华老字号”企业之一的玉林制药厂生产的正骨水、云香精等产品的原材料包括多种玉林本土香料草药,其独特疗效源于中药的强大魅力,也源于玉林香料药材的深厚历史积淀。产品先后荣获“国优产品银质奖”,并荣获“广西名牌产品”等称号,同时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。

玉林是“中国长寿市”,是中国最大的香料集散地、交易中心、定价中心,国内80%、世界2/3以上的香料在玉林集散。芬芳2000多年的玉林香料,如今已“香”飘世界各地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相关文章

高清图集推荐